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游泳后高烧不退,当心腺病毒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4 16:46:00    

□记者 孙倩文 实习生 陈俐颖

盛夏时节,孩子们的暑期生活丰富多彩,游泳既能消暑又能锻炼身体,成为众多家长和孩子的热门选择。然而,在享受清凉与欢乐的同时,健康隐患也可能悄然潜伏。

日前,“游泳腺病毒”的词条冲上微博热搜。腺病毒的传染性极强,可通过飞沫、手接触及污染的物品传播。相比其他场景,长时间待在旺季的室内泳池或水上乐园,腺病毒感染的风险会大大增加,尤其是儿童,首当其冲。

腺病毒感染如何预防和治疗?在游泳时,家长又该如何选择安全健康的泳池,降低感染风险?

游泳后高热不退,竟是腺病毒在“作祟”

8岁的朱朱(化名)满心欢喜地迎来了自己的暑期游泳班开课日。小家伙穿着崭新的泳衣,戴着色彩鲜艳的泳镜,跟随教练的指导在水中畅游。

没想到的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健康危机正悄然降临。在上完游泳班3天后,原本活蹦乱跳的朱朱突然变得无精打采,小脸也烧得通红。家长一量体温,发现孩子体温高达39℃,顿时慌了神。他们猜测,可能是孩子游泳后着凉感冒了,便赶忙按照以往的经验给孩子服用了家中常备的口服退热药。可朱朱的体温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持续2天都没有要退热的迹象。与此同时,朱朱还出现了咽痛、咳嗽等症状。

家长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急忙带着朱朱前往医院就诊。经过一系列详细的检查,医生发现朱朱是由于腺病毒感染而引发的一系列症状。经过精心的治疗与护理,朱朱慢慢恢复了往日的活力。

AI制图

腺病毒传播途径多样,咽拭子PCR检测是诊断“金标准”

河南省疾控中心消杀所主管医师张叶介绍,腺病毒是一种无包膜的双链DNA病毒,其衣壳蛋白结构稳定,对环境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强,这是其在泳池氯消毒环境中仍可能存活的关键原因。

“腺病毒的传播途径多样,包括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口传播以及水传播等。”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科副主任、感染性疾病科主任赵会茹介绍,飞沫传播是指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时排出含有病毒的飞沫,他人吸入后导致感染,这是呼吸道感染的主要传播方式。接触传播是接触被腺病毒污染的手、毛巾、玩具、餐具等物体表面后,未及时清洁又触摸口鼻或眼睛而引发感染。而口传播主要是肠道腺病毒(如40、41型)通过污染的食物、水,经消化道进入人体进行传播。水传播则常见于泳池、水上乐园等场所,被腺病毒污染的水可通过口鼻、眼部黏膜接触,进而引发感染,尤其容易诱发咽眼结合膜热或结膜炎。

腺病毒感染后,可能引发一系列感染和相关疾病。赵会茹介绍,不同部位的感染会呈现出各异的症状。当出现呼吸道感染时,患者常出现高热,体温可达40℃,且持续多天,同时伴有咳嗽、咽痛、鼻塞、流涕等症状;胃肠道感染在婴幼儿中较为多见,患儿会有呕吐、腹泻等表现,症状可持续1~2周;而眼部感染者则会出现眼痛、流泪、结膜充血(即俗称的“红眼病”)等症状,部分患者还伴有畏光的情况。此外,腺病毒感染还可能出现咽痛伴结膜炎、尿频尿急等症状。

赵会茹指出,咽拭子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堪称诊断腺病毒感染的“金标准”,在临床诊断与防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腺病毒感染无特效药,患儿需隔离观察

如果不幸感染了腺病毒,目前并没有特效的抗腺病毒药物,治疗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赵会茹强调,当体温达到或超过38.5℃时,可以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来退热;对于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的患者,可以口服补液盐来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如果是重症脱水患者,则需要通过静脉补液。

赵会茹说:“从腺病毒感染所引发的疾病来看,在呼吸道方面,包括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重症肺炎也较为常见,尤其是3、7型腺病毒,极易导致婴幼儿出现重症情况。”对于重症肺炎或者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赵会茹表示,可以考虑静脉使用丙种球蛋白和短期小剂量激素,以抑制过度的炎症反应。如果合并了细菌感染,比如出现中耳炎、脓胸等情况,需要针对性地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对于腺病毒感染后的护理,赵会茹建议,家长们首先要保证孩子有充足的睡眠,室内要保持良好的通风,每天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左右,同时维持室内湿度在50%~60%。

在饮食方面,要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还要鼓励孩子多喝水,以防止脱水。对于有结膜炎症状的患儿,可以用生理盐水清洁眼部,同时要避免揉眼。

家长还需要密切监测孩子的病情,记录其体温和呼吸频率。如果持续高热不退或者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要立即送医治疗。由于腺病毒的传染性很强,所以患儿的隔离期需要持续到症状完全消退后至少7天。在隔离期间,要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尤其是婴幼儿和老人。

预防感染是关键 泳池合规保安全

“当然,预防腺病毒感染才是关键,这需要从‘阻断传播’和‘增强抵抗力’两个方面入手。”赵会茹建议,在日常生活中,孩子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特别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要避免用手揉眼睛、摸口鼻。同时,家长要保持环境的清洁,定期对玩具、门把手、桌面等物品进行消毒。

张叶提到,家长和儿童需采取综合防护措施,降低腺病毒及其他泳池相关病原体的感染风险:

选择规范泳池。查看泳池是否公示“卫生许可证”、水质检测报告等;观察池水是否清澈(无浑浊、异味),循环过滤设备是否正常运行。河南省疾控中心公卫所主管医师闫晓娜提醒,安全健康的泳池其水质需满足多方面指标:人工游泳池水浑浊度应≤1NTU;菌落总数应≤200CFU/mL;大肠菌群不得检出;pH值要保持在7.0~7.8;使用氯气及游离氯制剂消毒时,游离性余氯应维持在0.3~1.0mg/L;尿素含量应≤3.5mg/L;等等。

做好个人卫生。游泳前彻底淋浴,避免将体表污染物带入泳池;游泳中佩戴泳帽、泳镜等防护措施,减少眼、鼻、耳直接接触池水,避免用手揉眼、摸口鼻;游泳后立即漱口、淋浴,重点冲洗眼、鼻、外耳道及皮肤褶皱处(如腋窝、腹股沟)。

家长监护与观察。避免儿童在高峰时段游泳,减少人群密集导致的交叉感染;密切观察孩子健康状态,若出现发热、咽痛、眼红、腹泻等症状,立即停止游泳并就医,告知医生近期游泳史;确诊腺病毒感染后,需居家隔离至症状消失,避免返回泳池或幼儿园、学校。

其他注意事项。不共用毛巾、浴巾等个人物品;儿童若有皮肤破损(如擦伤),需暂缓游泳,以免病原体经伤口侵入引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