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4月,四川南充,雷武泽接受媒体采访。受访者供图
很多人以为“找到孩子”就是故事的圆满收尾,但在现实中,不过是开启了下一关更难的挑战。
雷武泽属于那种“典型的寻亲父亲”:执着、能说,也确实吃过很多寻子的苦。他因为左眉毛竖着,在寻亲圈里被叫“雷公”。2001年,他3岁的儿子川川被拐走,22年后找回。结果,在认亲十个月后,儿子把他微信拉黑了。直到一年后,才又加回来。(详见相关报道《寻子“雷公”谈被儿子拉黑:我不是控制欲强的父亲》)
雷武泽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被孩子拉黑的寻亲家长。这几年,越来越多寻亲成功的故事浮出水面,跟着一起浮出水面的,还有团圆之后的失衡、冲突和沉默。
雷武泽身上的那种父亲气质,是典型的“旧式父爱”:我养你,我为你奔波半生,所以你要认我、亲我、听我的。他的这种急切的、期待回报的父爱如山,不仅让自个儿屡受挫折,也给他失而复得的儿子造成很大压力。
他爱的不是现实中的川川,而是那个在他脑海中停留了22年的3岁儿子。22年里,他所错过的,以及川川所错过的,似乎都需要一个合理的解决之道,但是哪有那么容易呢?
在采访中,雷武泽说自己把川川当成“十六七岁的孩子”,作为旁观者,我觉得这其实暴露了他对儿子成长经验的忽视。在我看来,他不是真的想了解川川,而是希望川川接得住他所有情感的投射,一步步按他的设想去完成“父子团圆的剧本”。
可川川是成年人了,有自己的生活轨道、情绪节奏。他需要的可能是平等、尊重、边界感,而不是“我花了二十年找你,你就该回报我”的血亲压力。认亲后,有个细节,雷武泽读《你是对的》,送给川川,想让儿子换位思考。但他没意识到——也许更需要换位思考的,是他自己。
团圆是包含着许多名利的认亲延续。雷武泽在镜头前活跃,在社交平台更新频繁。他与合伙人经营着“雷公”这个人设,还想借此破圈,实现更广泛的传播收益。其中,他也想让儿子直播带货,这个想法不一定出于恶意,也可能是他理解的所谓“共同致富、亲情创收”。但他再一次忽略了,对一个独立的成年孩子来说,这种期待本身就是一种压力和侵犯。
我曾经以为,找回孩子之后的路会比找的过程简单。但现在我知道,不是的。找回来的不是一个等你的人,而是一个早就习惯了没有你的生活的人。认亲也许只需要一个电话、一次DNA比对,但真正的“走近”,重新成为家人,却要靠时间、理解,甚至是学会接受对方的不愿靠近。
南方周末记者 陈佳慧
责编 谭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