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通讯员 刘悦 韩云华
在苍翠山峦间,一座穿越千年的石塔静静矗立,这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单层亭阁式石塔——四门塔。它既是文物,也是网红;既是古建筑范本,也是游戏中的3D建模;既守着僧侣诵经的晨钟,也听着游客撸猫时的欢笑。
历经1400余年
四门塔建于隋大业七年,历经1400余年风雨却仍保留了原始的建筑形制。塔身通体青石砌筑,方正雄浑,四面开拱门。塔檐外展如翼,线条刚劲古朴,展现了隋代工匠“以石仿木”的高超技艺,被誉为“华夏第一石塔”。塔顶蕉叶形相轮与莲花浮雕,融合印度犍陀罗艺术与中原审美,无声诉说着丝绸之路上佛教东传的壮阔史诗。

四门塔的传奇不止于青石与佛像,更与两位现代建筑巨匠——梁思成与林徽因,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上世纪30年代,梁思成与林徽因遍访中国古建,四门塔正是他们“抢救式考察”的重要一站。彼时古塔隐于荒野,梁、林二人攀山越岭,以手绘图稿、摄影与文字,首次将四门塔的形制细节系统记录于《中国建筑史》。林徽因更在《平郊建筑杂录》中感慨:“四门塔之纯粹,恰似大唐气象的先声,教人窥见中华建筑一脉相承的筋骨。”梁思成赞叹:“其形制之古朴,比例之精妙,实为早期石塔建筑之典范。”
四门塔并非孤立的建筑,它与附近的龙虎塔、千佛崖等组成隋唐神通寺遗址群,形成“古塔、摩崖、梵呗”交织的佛教文化圣地。春日塔影映碧潭,秋时霜叶染层林,四时之景皆成画卷,古人“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的诗意在此可触可感。
焕发新颜
千年梵音未散,四门塔却在互联网时代意外焕发新颜。
2024年,四门塔因塔周野猫成群被网友爱称为“猫猫寺”。这些毛茸茸的“护塔使者”或蜷于佛像脚边,或跃上石阶追影,与庄严古塔形成奇妙反差。众多游客为猫而来,并纷纷在网上推介四门塔景区,让沉寂千年的文物跃然于大众眼前。景区顺势推出《“猫猫寺”传奇》系列短片,设计“隋塔猫影”冰箱贴等文创产品,文旅融合的巧思,让严肃的历史有了温度,正如一位游客留言:“猫咪是今天的香客,而四门塔是永远的禅房。”

余热未尽,四门塔又迎来“二次翻红”。2024年8月,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全球发售,引爆热搜。苍松掩映的石塔、青苔斑驳的拱门出现在游戏画面,不少玩家认出四门塔为游戏取景地之一。一时间,这座隋代石塔成了虚拟与现实交织的文化符号,年轻玩家们捧着游戏截图,循着梁思成当年的考察路线而来,只为触摸“比游戏更震撼的真实”。
面对突如其来的网红效应,四门塔景区的管理者选择了一条平衡之路:既借势破圈,又坚守文脉。在保护第一的原则下,景区开办民俗文化节,串联网红文物、生态保护与民俗体验,打造“文化+民俗+生态”融合的文旅IP,推动生态保护与文化旅游协同发展,让游客因游戏而来,被文化圈粉,用深厚的文化底蕴兜住“泼天的流量”。
守护中华文明最本真的模样
今日的四门塔,已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部镌刻在石头上的史诗。当指尖轻触冰凉的塔身,仿佛能听见凿石叮咚的回响,看见梁、林风尘仆仆的背影,与千年前礼佛的僧侣身影重叠,他们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守护着中华文明最本真的模样。它沉默如谜,却让每个驻足的人听见历史的回声——关于信仰的虔诚、匠心的永恒,以及中华文明在时光长河中的不朽光芒。

从隋代工匠的凿石声,到梁林夫妇的测绘图,再到今日游戏与文创的二次创作,四门塔始终在时代浪潮中寻找共鸣。它是隋代匠人以石为笔书写的神话,是梁林夫妇以学术为信仰守护的文明火种,亦是当代人在互联网时代凝望历史时的心跳共振。
当夕阳为塔身镀上金边,野猫在香炉旁打盹,游客举着AR手机寻找隐藏彩蛋时,四门塔的“今生”早已超越了“文物”的单一维度。它证明了一点:真正的文化传承,从不是将历史锁入玻璃柜,而是让它持续生长在每一代人的热爱里——无论这热爱始于一只猫、一款游戏,还是一次与千年风骨的猝然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