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黄伟芬 王静
劳动节的第一天,八十出头的中国铜雕艺术大师朱炳仁又忙活开了。

5月1日,杭州首家以艺术家命名的艺术邮局--“朱炳仁艺术邮局”在河坊街上的江南铜屋揭牌开业。同一天,1200公里之外的天津博物馆,“魅力庚彩 跃动河海”朱炳仁天津艺术展开幕,120余件铜艺珍品,呈现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朱炳仁在杭州参加揭幕仪式,也时刻关注着天津开展的情形。创作、办展、做联名、做公益,还顺带运营着自己的个人短视频号,朱炳仁,或许就是现在最流行的“高能量”老人。坐在他一手打造的江南铜屋里,他身着自己与设计师联名的定制款釉色外套,说起这 “一展”“一局”同日开启,笑意盈盈。

非遗可邮寄 朱炳仁艺术邮局落成,天津开展
眼下,江南铜屋的主通道已经换上了“邮政绿”色,“杭州朱炳仁艺术邮局”的大字招牌,左边是中国邮政,右边是朱炳仁·铜的logo。最醒目的位置挂的是双方合作的跨界联名邮品“邮转乾坤”——以哪吒为灵感的铜文创,外加六枚哪吒邮票,还有中国邮政的邮筒钥匙扣,邮递自行车等摆件,以中国第一座彩色铜雕宝塔雷峰塔为蓝本设计的《雷峰塔珍邮》也首次公开亮相。
“艺术邮局是通过沉浸的场景体验和丰富的文化载体,来推动铜雕技艺与邮政文化的深度融合与创新表达。”朱炳仁当天亲自为邮局揭幕,并讲述了自己与中国邮政的渊源。
早在2019年,中国邮政曾在北京设立全国首个“朱炳仁艺术邮局”,开创非遗铜雕与邮政文化跨界融合的先河。全新升级杭州江南铜屋“朱炳仁艺术邮局”是“非遗+邮政”模式的延续。
是邮局,也是展厅。陈列朱炳仁经典熔铜作品、非遗技艺工具及历史文献,“一步一景”的艺术氛围一走进就扑面而来,游客不仅能办理常规邮政业务,还可以选购限量版铜雕邮品、订制明信片及邮文化产品,享受最具特色的专属纪念邮戳服务,“非遗可邮寄、艺术触手及”。
天津的展,是传承也是致敬。“天津的基因里,有万国建筑的磅礴,也有漕运码头的烟火气。”今年四月朱炳仁曾受邀到天津做客,他看到一个细节,“在一个曾经用来比赛的足球场,现在市民们可以搭帐篷休憩。”天津市民的松弛感让他觉得这是一个极具开放包容气韵的城市。
朱炳仁铜为媒,希望将传统文化和精神转化为新的美学表达。展览中首次展出的重磅新作有《雪景寒林图》铜壁画、《庚彩华服》、《祥龙呈瑞》等作品,也有人类苍生“三部曲”之一《稻可道,非常稻》、纪念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的《千浪卷雪》等珍贵熔铜艺术品亮相。其中,《雪景寒林图》铜壁画是根据天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宋代画家范宽所作《雪景寒林图》再次创作而成,以流动的铜色“复活”宋代山水,让古画在金属肌理中重获新生。
天津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的西周太保鼎,同样纹饰华丽繁缛,有着青铜礼器的庄重,承载着时代的重量。在选择作品的时候,朱炳仁特意挑选了去年在国博展出过的《虎虎生威炉》与之形成跨越三千年的古今对话。不管是熔铜塑浪呼应海河奔流,还是铜铸稻穗致敬“小站稻”,都是朱炳仁以铜为笔来书写天津“河海通津”的文化基因,来实现多元文化交融。

艺术触手及 把千变万化的“铜话世界”带回家
在朱炳仁手里,铜的形态可以摆脱模具千变万化,铜的颜色亦是如此。朱炳仁天津艺术展上呈现的是“铜与色彩的对话”,是他十几年来创作的“庚彩”作品首次集中展示。
朱炳仁说“庚彩”艺术是“流动的”,可以焕发出独特魅力:它流淌瓶身,化作《青花系列》,以蓝、白交织的色彩致敬天津博物馆青花瓷珍品;跃入“十二式”铜瓶,则以创新的釉色重新诠释铜色的多样性,展现铜艺与海河文化多元性的深度融合;色彩流转到既是雕塑也是华服的作品之上,大国服章之美被绚丽的釉彩展示出来。
2006年,在承建常州天宁宝塔的一次意外大火中,朱炳仁发现熔化的铜结晶体千姿百态,意外之火让铜获得了第二次生命,朱炳仁又以色彩为维度,让铜这个始终以单色示人的金属,在他的手中开启了色谱裂变。
朱炳仁推崇“让铜回家”,因此他开始尝试将非遗和文创结合,让厚重的铜器有了轻量化、标准化的表达,让传统文化被更多人“触及”。他表示,《稻可道,非常稻》是将闻名遐迩的 “小站稻”熔铸为金属图腾,完成了物质记忆向精神符号的升华,“金灿灿的稻谷寓意就很好,大家都想带回家。”
因此在天津博物馆的文创区,配合展览,博物馆特别推出了“淘米寻金”互动活动。参与人员可以通过扫码领“钱袋”,探秘展厅寻“黄金米”,来感悟朱炳仁“稻可道,非常稻"的艺术哲思,赴一场稻作文化的沉浸之旅。
(图片为受访者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