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空军第九八六医院医疗团队为多名患者精准再造手指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4 10:17:00    

医生为患者进行术后查体 医院供图

  为花季少女精准再造手指,助其重拾自信人生;为机械维修师重塑拇指,让他重新回归工作岗位;为多年前在工地被重物砸断左手食指的人重新找回完整的“手”……近日,空军第九八六医院手外中心在西京医院的指导帮助下,用一次次成功的手指再造术,为手部残缺的患者们续写生命的精彩。

  手指成功再造 少女卸下多年重负

  18岁的陕西女孩小琳(化名),幼时因意外失去右手的部分食指。成长的路上,这残缺如影随形——书写不便、弹奏受阻,日常洗漱、系鞋带格外费力,课堂上不敢举手,社交中习惯性藏起右手,这“残缺”将自卑的种子悄然埋下,阻碍了她的成长道路。

  高考结束后,父母带着小琳来到空军第九八六医院手外中心。接诊的臧成五副教授深知,这台手术不仅是修复手指,更是为患者打开自信人生的大门。手术前,在吴鹏主任及臧成五副教授的指导下,手术团队充分准备,他们以小琳对侧健康手指为模板,通过三维成像技术精准测量指骨长度、指腹厚度等,模拟不同动作下的受力角度,力求完美。

  手术台上,医疗团队从供区取皮瓣到血管神经吻合,每一步都如精密仪器运转。当最后一根血管通血,再造手指逐渐红润,手术室里响起了掌声。

  术后康复期间,看着日渐灵活的新手指,小琳第一次主动向医护人员伸出右手击掌。“终于可以像其他同学一样大大方方展示自己的手了。”在她绽放的笑容里,是卸下多年重负的轻松,更是对崭新大学生活的无限憧憬。

  拇指“失而复得” 维修师重归岗位

  从事机械维修的张师傅,他的右手拇指在一场意外中被机器绞断,在当地医院抢救后因伤势过重出现指体坏死,不得不截除部分指骨。拇指承担手部50%以上功能,它的缺失,让张师傅无法握紧工具,连端碗、系扣子都变得异常艰难。“那段时间特别绝望,感觉成了家里的累赘。”他回忆道。

  经病友介绍,张师傅找到了空军第九八六医院手外中心。医生评估后,决定为他实施“全型拇指再造术”。“全型再造不仅要恢复外形,更要重建对指、夹捏等功能,对血管神经吻合技术要求极高。”魏康杰医生解释。

  术前,在臧成五副教授的指导下,团队用3D打印制作拇指模型,反复模拟手术流程,规划供区皮瓣大小和血管蒂长度。手术中,团队从足部取骨骼与皮瓣,在显微镜下完成骨骼固定,以及动静脉、神经和肌腱的精密吻合。整整8个小时,每根直径不足1毫米的血管,都在显微镜下接受了数十针的“穿针引线”。

  术后3个月,张师傅的再造拇指已能抓握、对捏。他高兴地说:“现在能照顾自己,下个月就能回厂上班!”这一刻,医疗团队成员们深切体会到,手指再造修复的不仅是肢体,更托起了一个家庭的希望。

  弥补陈年遗憾 创新技术形神俱复

  50岁的李师傅多年前在工地被重物砸断左手食指,因当时医疗条件所限未能保住。“少了根手指,拿东西总打滑,连抱孙子都怕不小心伤着他。”为了找回完整的“手”,他来到空军第九八六医院手外中心。

  接诊后,团队决定采用“踇甲瓣游离移植”技术进行再造,同时创新性保留供区部分功能。“传统手术常牺牲供区功能,我们通过精准操作,力求在恢复伤指功能的同时,最大限度保护供区活动能力。”刘希同医生介绍。

  手术中,团队在显微镜下分离血管神经束,将踇甲瓣与食指残端完美对接,并精细缝合供区。术后第二天,李师傅就能轻微活动再造手指,供区也无明显功能障碍。

  出院时,李师傅紧紧握住医生的手,这是一位普通劳动者对精湛医术的深深感谢与肯定。

  记者 高瑞


来源:西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