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比赛开始!”随着裁判一声令下,数十名名选手同时拿起工具,电烙铁尖冒出丝丝白烟,螺丝刀快速旋转,调试屏幕数据跳动……7月23日,在盐田区东部通航低空飞行基地,一场“无人机装调检修工”技能决赛紧张进行。选手要在120分钟内完成从零件到整机的组装调试,最终以试飞成功率和用时决出胜负。这场扣人心弦的较量,正式拉开了深圳市第十五届职工技术创新运动会暨2025年深圳技能大赛的序幕。
本届赛事设置76个竞赛项目,涵盖44项职工创新项目和32项技能大赛项目,预计吸引超百万职工参与。作为技能人才成长的“加速器”,赛事为优胜者铺设了清晰的晋升通道:符合条件者可申报“深圳工匠”培育计划,或被认定为“深圳市技术能手”。
产业需求就是比赛方向
据介绍,从低空经济到海洋产业,从人工智能到新能源,本届赛事的项目设置紧扣深圳产业发展和民生需求。无人机装调检修、智能体配置等赛项精准对接新质生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云计算技术应用等竞赛则强化核心领域支撑,助力支柱产业升级;老年人能力评估师、粤菜师傅等项目回应“一老一小”民生关切,供应链管理、跨境电商等赛事更助力新就业形态发展,全面覆盖经济社会发展重点。
无人机装调检修工技能竞赛决赛现场。深圳市总工会供图
此外,深圳技能大赛注重与世界技能大赛、全国技能大赛接轨,竞赛规则和技术文件严格对标国际先进标准,并紧密结合深圳企业生产实际。赛事组委会编制了《承办单位常见问题解答手册》和《承办单位办赛指南》,并同步开发“AI办赛助手”,提供政策咨询、问题解答、赛程排期建议等功能,以数字化手段赋能赛事规范化、专业化、高效化运行。
从赛场到工位,从工匠到大师
25岁的肯特智能技术(深圳)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林元威对此深有体会。去年在“安全防范系统安装维护员”赛项中夺冠的他,成功入选“深圳工匠”培育计划。“竞赛考理论、比实操,还要与顶尖同行比拼,是自己不断补短板的过程。”他坦言,参赛不仅提升了技能,更让他对智能楼宇安全防护系统有了系统性理解。
如今,这位仅工作两年的工程师已能搭建联动视频监控、入侵报警的智能“防护网”。他认为赛事最大价值是“提供了交流成长的平台”,而入选培育计划“只是起点”,在未来两年考核期内,他将持续打磨技能,向“深圳工匠”称号冲刺。
自1992年市总工会创办职工技术运动会,到2017年整合为职工技术创新运动会与技能大赛,30余年来,赛事已累计举办竞赛项目588项,覆盖职工超千万人次,培育大批“深圳工匠”和“深圳市技术能手”,显著提升了深圳产业工人队伍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这次参赛想多学技能
“这次参赛是为了查漏补缺。就像打游戏升级,每次打比赛都能解锁新技能。”深圳供电局“95后”选手严展鹏腼腆又坚定地说。去年斩获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无人机装调检修工一等奖的他,今年主动投身市级赛事继续锤炼技能。
入职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不到两年的严展鹏,日常工作是操控无人机巡检电网线路。他白天跟随师傅苦练操控技术,指尖在遥控器上灵活腾挪,让无人机精准穿越复杂地形;下班后则钻进设备间钻研组装检修,反复拆装,熟悉每一个零件。
“去年拿了全国一等奖,这次参加市赛是想多学点技能。每次比赛都是对自己能力的检验。”严展鹏坦言,尽管已有国家级荣誉,但日常工作中接触较少的焊接环节仍是短板,此次市赛让他看到了提升空间。
深圳晚报记者 郭宇立 林冬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