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大学有7段“留白”,上海交大教授告诉你如何用好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2 08:30:00    

什么时候最适合学习?马克·吐温说过:“我从不让上学妨碍我的学习。”什么时候最容易做到这点?当然是假期。比起平时的课堂,不上课的假期同样也是学习的好时候。

上学是为了学习,但上学还有其他目的。对大学生而言,学校里的学习,除了汲取知识之外,同时也是为进入社会积淀必要的经验,并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学生可以在校园这个小社会中扩大自己的交往,提升自己的情商,更重要的是在校园学习和生活中尝试合作、组织和管理,甚至尝试失败。

学校教育除了培养未来劳动者的技能、提升人力资本之外,还有所谓的“社会化”功能,学生们在校园中形成一些共同的认识和预期,积极促进文化传承,培养社会责任感、法律意识等等。

当然,学习也未必依赖上学。每个人都可以自学、找师傅学、在实践中学。其中,自学就是自己决定学什么,依靠自己找资源、并用自己的方式和节奏学。这是主动的学习,也是最佳的学习姿势。如果一个人不能自学,即使有好的老师或师傅,也难学得好;如果能自学,即使不能上学,也可以无师自通。

一般而言,因为有社会和官方认可的课程体系和评估程序,学校教育似乎自带权威,给人以安全感。似乎一名学生只要坚持上学,完成作业通过考试,就能学到该学的;似乎学生只要虚心接受、足够认真,就能在学校吸收足够多、足够有价值的知识和技能。但这其实是个错觉。事实上,每个学生都不一样,尤其是每个学生都有不一样的潜力和兴趣。在整齐划一的课程体系里,学生都是在被动地学习,一不小心就会成为“庸碌之辈”。正如同一个商品供给太多会变得廉价,学校教育的“乖孩子”太多,他们可能就会越来越“卷”。

而如果想实现个人的差异化发展,培养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学生,那就要在学校教育的空白地带,引导学生更主动地学习。这就是为什么学校教育应该“留白”,不能安排太多课,课后也不能有太多作业。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允许他们定制自己的学习。

各类大小长假和寒暑假,正是学校教育的“留白”。对学生来说,假期的意义不只是休息、从期中期末考试的“创伤”中恢复,更重要的是换种方式,主动地去学些不同的内容。假期不该是学习的中断,而是在学校教育“舒适区”外的独自探险。如何度过本科阶段的四个寒假和三个暑假,决定了本科教育的个人定制水平,也决定了大学学习的质量。没有指标能衡量这种质量,只有多年后的自己心里知道。

那么假期应该学什么?

我其实应该就此打住,因为考虑学什么也是主动学习的一部分。作为大学教师,为即将到来的假期写这样的文章,其实也影响了属于学生的留白空间。所以,我所说的这些都仅仅是建议,学生也可以听过随风。

首先,阅读。老师推荐的论文和书,之前忙着“卷”分数没时间读,就可以在假期阅读。

第二,还是阅读——阅读人文经典。绝大多数专业的大学生,包括理工科,还包括社科甚至人文学科,都应该多读人文经典,比如小说、传记、历史、哲学等等。为什么?因为当下大家都缺。现代大学急于传授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很多大学已经把“没用”的人文课程最小化。哪怕是在所剩无几的人文课程中,学生也没时间阅读经典。当然,我不认同人文没用。恰恰相反,好的人文训练让人更能写作,更具说服力,更能审美,更能共情、更懂他人、也更懂自己,让自己更成熟。这些看上去没用的知识,恰恰是人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

经典本身确实自带娱乐功能,读书可能不如看小视频那么容易入手,但只要愿意付出一点努力,就能找到其中的乐趣。在我看来,阅读传记及自传,就像体验别人的人生,体会他们在人生路口的彷徨和抉择,对大学生尤其有价值。要提醒的是,阅读书目不能局限在中文。如果发现英文阅读能力不够,那么假期也是突击提高英文词汇量和阅读能力的好时候。

最后,假期可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包括各种创作、研究、旅行、实习、职业体验等等。甚至也可以琢磨做点小的创业项目,从另一个全新的维度体验生活。

一旦打开假期的可能性,可能会像小时候一样,觉得假期太短。寒假短,暑假也短,各类大小长假更短。以前可能是因为玩不够的游戏,而现在可能是因为有读不完的经典、做不完的新鲜事。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管学院教授)

原标题:《大学有7段“留白”,上海交大教授告诉你如何用好》

栏目主编:姜澎 文字编辑:储舒婷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来源:作者:钱军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