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站在贵阳市花溪区久安乡茶山九龙亭远眺,周围群山连绵起伏,万亩茶园如一张巨大的绿色织毯,沿山势层层铺展,风过处,绿浪翻涌,空气中弥漫着清新茶香。
为守护贵阳市民“水缸”阿哈水库的清净,这个曾经远近闻名的产煤地区在2011年关停所有小煤窑,从“地下挖煤”转向“地上种茶”。

久安乡茶农正在晒茶。(受访者供图)
如今,一座座沉寂的“黑煤山”蜕变为涌动着希望的“绿茶山”,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在这里和谐共振,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写照。
黑色记忆:水源保护倒逼产业转型
“过去,久安乡是远近闻名的产煤地,鼎盛时,大大小小的煤窑多达400余家。”久安乡党委委员、宣传委员何洁站在葱茏的茶垄间,向记者讲述那段被煤尘浸染的岁月。
据当地碑石记载,久安乡采煤历史可追溯至清道光年间,深埋地下的“黑色黄金”曾是当地人世代谋生的希望。
以前的久安乡,路边、山脚下随处可见一个个简陋的挖煤“黑洞”。村民的话语道出曾经的苦涩:“鞋是黑的、牙是黄的、心是悬着的!”
何洁解释说,采矿导致水中重金属与氟严重超标,村民长期饮用含氟量超标的水,牙齿变成了黄色“氟斑牙”。
2006年,久安乡被划为贵阳市阿哈水库水源保护范围,一场“壮士断腕”的转型在政策推力与基层决心中启动——久安乡的煤矿开始分批关停。
地下“乌金”已成禁区,逼着久安人向大地索求新的生机,地上沉睡的珍宝——数万株历经风霜的古茶树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久安乡拥有5.4万多株古茶树,土壤条件得天独厚,在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久安人把目光投向了本地生态资源和古茶树资源发展茶产业。
2011年,随着最后一口矿井的永久封填,久安乡延续两百来年的采煤历史就此终结,许多矿工开始纷纷变身为生态茶农。年复一年,曾经的“黑煤山”终于长出满山新绿。
破茧重生:茶产业助力绿色突围
资源禀赋是起点,如何让零散资源汇聚成产业动能?2010年,久安乡引进龙头企业贵茶集团成为关键落子。
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珍稀的古茶树群——现存国内最大规模栽培型灌木中小叶种古茶树群渐渐苏醒,焕发出“中国高原古茶树之乡”金字招牌的崭新风采。

贵茶茶园满眼绿意。
“久安不可复制的生态与古茶树资源,是我们选择这里的主要原因。”贵茶集团子公司贵州久安古茶树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景建康介绍,如今,绿茶、红茶、抹茶3条现代化生产线昼夜运转,“绿宝石”“红宝石”等知名品牌从这里走向世界,茶青年产量250万公斤,产值近亿元。这抹绿色惠及1600余户3700名村民,人均年增收超万元。
光阴流转,久安乡黑色煤山已彻底隐入历史,取而代之的是超过2万亩的绿色茶山。久安人手中沉重的煤镐,换成了茶香充盈的“绿饭碗”。
产业绿色转型的成绩掷地有声——久安乡先后获得“全国造林绿化百佳乡”“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贵州十大最美茶乡”“贵州十大古茶树之乡”等称号。2022年,花溪区荣获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久安乡,正是这份荣耀中最耀眼的绿色注脚。
茶山新貌:茶文旅实现多维变现
站在九龙亭观景台凭栏远眺,阿哈湖碧波与城市轮廓交相辉映,近处山道上摩托车骑友身影飞驰而过。动静相宜的画卷,是久安“茶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剪影。
围绕“一片叶子”,依托茫父文化,久安乡精心编织生态文化旅游之网:观光步道蜿蜒茶山,观景台点缀其间;“古茶寻源”“茶养生”主题线路引人入胜;茫父艺术中心、古茶展厅、茶文化馆免费开放……
茶香引客来,催生“醉茶香”“叙茗园”等多家特色茶旅农庄。红茶饭、茶香鸡蛋饼、茶花炖鸡、茶香红烧肉等充满巧思的“茶宴”,让游客的味蕾沉浸于千年茶韵中。
“这好山好水,既是我们茶叶品质最有力的代言,更成为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冯永应是村里第一批“洗手种茶”的村民,如今,在种茶卖茶之余,他开起了“叙茗园”特色茶旅农庄。
“每年四五月采茶季,游客多得很,房间至少要提前一个星期预订。通过卖茶和开茶旅农庄,我家一年营业额近百万元。”冯永应开心地说。

游客体验茶叶采摘。
久安的绿色发展路径更加清晰——品古茶、观樱花、游茶园、摘鲜果、赏文化、体民情、住民宿、享旅居、寻乡愁。以古茶园、九龙山万亩茶园为生态基地,茶韵山居旅居示范点、新寨美丽乡村、茫父艺术中心、茶展厅等节点串珠成链,一条充满茶香的乡村旅游线路已然形成。
从“地下挖煤”到“地上种茶”,从“黑色依赖”到“绿色崛起”,久安乡的绿色蜕变,让这杯以生态为底、以产业为叶、以文化为韵的“新茶”,散发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持久醇香。
记者 王瑶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