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复师现场演示“湿式清洁+托命纸”的传统技法。(通讯员 王思奇 摄)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湖北日报联动荆州区融媒体中心,走进荆州市文物保护中心开展直播活动。此次直播带领大家走进纺织品、简牍、纸张、漆器四大文物修复中心,以可视化方式揭开文物修复的神秘面纱,近距离感受文物修复师们如何妙手回春,让古老文物重焕生机。
镜头首先聚焦纺织品修复中心。这里的修复师们以科学流程守护纤维记忆,从取样分析、清洗污渍到防虫包装,每一步都暗藏玄机。汉代丝绸修复现场,修复师先用专业仪器检测纤维成分,再以轻柔手法去除千年污渍,最后通过特殊材料加固经纬结构。“一件麻布文物的修复可能需要数百小时,但当破损的纹路重新对齐时,仿佛能触摸到古人的指尖温度。”修复师的分享揭开了纺织品修复“最小干预、最大保护”的技术密码。
紧接着,直播镜头切换至简牍修复中心。这里正在处理荆州秦家咀墓地出土的战国竹简,共计6157枚。这些竹简出土时状态不佳,受到挤压变形、污染等多种损害。修复师介绍,修复工作从移交接收开始,随后对竹简进行清洗,利用超纯水、EDTA二钠和表面活性剂等去除污染物。为了让字迹清晰可辨,他们采用连二硫酸钠脱色法进行脱色处理。脱水环节至关重要,目前采用的填充脱水法经实践检验,能有效防止竹简在干燥过程中变形、开裂。对于糟朽、残损严重的竹简,修复师们会用薄竹片和十六醇进行加固,再用天然树胶粘接修复断裂、残损部位,最后用天然、可逆的松香溶剂封护,并定制亚克力有机玻璃包装,以便更好地展出与保存。
纸张修复区堪称“纸的疗养院”。修复师现场演示了“湿式清洁+托命纸”的传统技法。修复师以毛笔尖蘸超纯水轻刷虫蛀书页,随后以米糊为浆,为脆弱纸页托上命纸,整个过程“稳、准、轻”如微雕手术。当被问及“AI修图能否取代传统修复”时,修复师坦言:“机器可分析色彩数据,但八大山人笔下‘白眼向天’的气韵,唯有匠人指尖方能复现。”年轻的修复师说,他们的“手感”训练,需要在师父指导下反复操练数百张仿古纸,直至掌握揭裱时“观气知形”的玄妙,才能出师。
直播的最后一站是漆器修复中心,这里弥漫着大漆的香气,文物修复师杜老师现场解析“修旧如旧”的智慧。战国漆器修复遵循“清洗脱水、干燥矫形、胎体修复、髹漆彩绘”四步曲,其中乙二醛置换法脱水耗时长达数年,只为留住木胎原始形态。材料选择严守“原工艺、原材料”原则,修复唐代漆盒必用同树种木料,髹漆颜色以矿物颜料调配至与原物分毫不差。
“每件文物都是文明的切片”。正如直播中反复强调的:“文物修复不是终点,而是文明对话的新起点。”观众可通过关注荆州市文物保护中心,或走进博物馆实地探访,共同成为文明传承的参与者。(通讯员 刘秋娥 王思奇 赵阳)
编辑: 袁超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