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镜观·回响丨历史的记忆和真相永不褪色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8 20:44:00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梨花开遍天涯的时节,习近平主席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同俄方一道重温历史、缅怀先烈。

80年前,包括中国、苏联在内的全世界正义力量同仇敌忾、英勇战斗,并肩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法西斯势力。一段段用血肉铸就的历史,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在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最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地下工作者阎宝航,向苏方提供第一手情报。这是抗日战争前夕,阎宝航夫妇与子女在南京合影。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艰难时刻,苏联援华航空队在南京、武汉、重庆等地“鹰击长空”、阻击日寇,许多飞行员献出宝贵生命。这是抗日战争时期,中苏飞行员在汉口机场的合影。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并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勠力同心,付出巨大牺牲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者,谱写了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篇章。这是1943年,日军对晋察冀边区进行秋季“扫荡”时,民兵埋设地雷,打击敌人。

在欧洲战场,苏联红军以坚韧意志锻造钢铁洪流,碾碎了纳粹侵略者的野心,解放了被德国法西斯奴役的人民,书写了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的壮丽史诗。这是1943年2月2日,苏联红军解放斯大林格勒。

二战结束前后,国际社会作出的最重要决定就是成立联合国。1945年,来自50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召开了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中国和苏联率先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同年10月24日,中、苏、法、英、美和其他多数签字国递交了批准书后,宪章开始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这是首届联合国会议的资料照片。

台湾回归中国是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1945年10月25日,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在台北市中山堂举行,台湾及澎湖列岛正式重归中国版图。

1945年11月20日,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正式开庭,对22名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高层战犯进行审判。这是1945年11月21日拍摄的法庭现场。

1946年5月3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开始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日本首要战犯进行审判。

两场大审判,把战犯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其正义性质、历史价值、时代意义不可撼动。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唯一合法代表,并立即把台湾地区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这是1971年11月23日下午,中华人民共和国常驻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代表第一次出席了安理会会议,受到了各理事国代表的欢迎。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以史为鉴,共创未来

长期以来,中俄两国人民通过不同形式

讲述相互支持、共同战斗的感人故事

书写文明进步的新篇章

2005年9月5日,在武汉解放公园的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墓,一位苏联援华飞行员遗属为烈士墓献花,向为中国抗战牺牲的苏联英雄们致敬。

2007年5月7日,中国和俄罗斯老战士分别在北京和莫斯科通过视频举行见面会,追忆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并肩战斗的经历。

2015年5月5日,江苏省暨南京市各界人士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前举行凭吊苏联援华抗日航空烈士活动,追思为中国抗战事业献出生命的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飞行员。这是中国大学生和俄罗斯留学生代表在刻有苏联援华抗日航空烈士英名的纪念碑前合影。

2015年8月26日,“胜利:1945-2015!——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俄罗斯美术作品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正式开幕。展览共展出俄罗斯12家重要艺术机构的反法西斯题材经典藏品76件。这是观众在中国美术馆欣赏展出作品。

201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和平颂》音乐会在俄罗斯圣彼得堡爱乐音乐厅举行。

2020年8月30日,俄罗斯联邦驻上海总领事馆主办的《纪念伟大卫国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图片展在上海举行。由俄通社—塔斯社、俄罗斯国际通讯社和俄罗斯联邦档案署提供的80余幅拍摄于1941年至1945年卫国战争时期的图片在展览上展出。这是中俄小朋友手拉手走进图片展现场。

2025年4月18日,“百炼成钢的真心朋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图片展在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举行。这是嘉宾参观图片展。

历史昭示未来

站在承前启后的时间节点上

中俄要一道坚定做历史记忆的守护者

发展振兴的同行者

国际公平正义的捍卫者

携手为人类前途命运争取更加光明的未来

摄影:石少华 姚大伟 鲁鹏 方喆 孙参 曹阳 何俊昌 周国强 莫京娜

制作:毕晓洋 许睿

新华社摄影部、亚欧总分社联合制作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