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青山、铁轨,追寻合肥的“红色记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2 15:58:00    

合肥抗战记忆


肥东县的青山环抱之中,桥头集镇坐落其间。新淮南铁路线,从镇中穿行而过,不时火车隆隆。


不远处的绿树掩映下,承载厚重历史的旧淮南铁路线遗迹尚存。沿着旧铁道线,几座碉堡默然踞守。再向深处,庄严肃穆的英烈纪念塔静静矗立。


如今,当游客漫步于这座宁静祥和的小镇,总会在碉堡前驻足,在塔前凭吊。眼前这份来之不易的和平安宁背后,深埋着一段烽火连天、浴血奋战的抗战记忆。


图为旧淮南铁路线。


始于煤炭 见证烽火


旧时的淮南铁路,起自淮河岸边的田家庵,终于芜湖裕溪口,于1935年底竣工通车,干线全长214公里。


据《图说合肥抗战》一书记载,这条交通动脉的诞生源于煤炭运输的迫切需求。它被誉为“安徽人在安徽地图上画的第一条线”,并以当时世界上最低的造价和最快的建设速度之一而闻名。


然而,铁路通车的喜悦很快被战争的阴云笼罩。1937年,日军入侵中国,抗战期间该路为配合战略需要,被迫破坏。1938年6月,日军全面占领淮南铁路。位于交通要冲的桥头集镇,也因为战略地位成为日军反复扫荡的目标,饱受战火蹂躏。


“面对侵略者,桥头集人民奋起反抗。”桥头集镇桥头集社区党委委员葛雨薇介绍道。1939年3月,在上海入党的桥头集人宣兰生组建农民自卫队,领导民众开展斗争。他们配合新四军老八团,在桥头集铁路沿线多次袭击日军。更有一支游击队,活跃于敌后,累计捣毁铁路15公里,多次炸毁日军运送军火的列车,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图为小葛碉堡。


为了巩固对这条资源掠夺线的控制,日军于1940年初对铁路进行修复,并在桥头集段修建了三座碉堡,派兵架设机枪日夜看守大桥,将掠夺自淮南的煤炭等物资源源不断运往日本。


如今,淮南铁路旧址旁,仍矗立着两座灰褐色的碉堡,一座约高5米,另一座约高4米。因位于小葛村民组,它们得名“小葛碉堡”。远远望去,墙体上密布的机枪孔洞,依然指向旧时的铁轨。


它们,就是日军侵略与掠夺中国的无声铁证。


英魂不朽 塔铭忠烈


日军的暴行远不止于铁路掠夺。距小葛碉堡约两公里处,便是曾发生惨烈双山保卫战的双山。


图为小葛碉堡。


据《肥东县志》记载,1938年春,千余名日军自巢湖向合肥进犯。为了阻挡敌人入侵,当时合肥的国民党守军与共产党联合,在日军必经之地——桥头集镇双山上挖掘战壕,主动设伏。


“守卫双山的兵力总计不过百余人。”葛雨薇回忆起这段历史,声音低沉。战斗于当年农历四月十二打响,虽然敌众我寡,但守军凭借有利地形和英勇无畏的精神,血战一天一夜,给予日军重创。


然而,敌人凭借高精度地图和密集侦察,最终绕道后方突入防线。“弹尽粮绝的守军将士,与日军展开了惨烈肉搏,最终全部壮烈牺牲。”葛雨薇说。


1945年秋天,双山寺僧人谢子山怀着爱国热忱,上山收集阵亡将士遗骨,并在双山寺旁用石头修建了一座塔,以白骨命名,安葬忠魂。


这座饱经风霜的白骨塔,后因风化严重,经桥头集百姓自愿募捐集资,在原址重新修建为“双山抗日英烈纪念塔”,成为后人缅怀英烈之地。连同山间那些深刻的战壕遗迹,共同构成了双山上一道无法磨灭的历史刻痕,持续警示后人。


遗址新生 精神永续


八十余载光阴流转,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为铭记历史,缅怀英烈,肥东县桥头集镇持续加强对抗战遗址遗迹的保护与修复。


经过精心修缮与整合,小葛碉堡已和双山抗日英烈纪念塔共同构成了双山抗战遗址群,并逐步设立起清晰的解说牌和完善的参观步道。


图为双山抗日英烈纪念塔。


为了让这段不容忘却的历史代代相传,2021年9月,依托桥头集这段厚重的抗战历史,由肥东本土作家许泽夫编剧,以双山保卫战为原型创作的电影《双山阻击战》正式开拍。影片深刻展现了中国军人视死如归、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自2024年1月登陆各大院线以来,收获了观众的热烈反响。


关于遗址遗迹守护的故事一直在传播,让这片浸染热血的土地日益成为滋养爱国情怀的沃土。 “目前,双山抗战遗址群已成为镇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阵地。”桥头集镇党委副书记王红介绍,如今双山抗战遗址群年接待访客超过万人次。仅今年清明节期间,当地就组织了千余人次的祭扫活动,深刻缅怀牺牲的英雄。


“守护抗日记忆的脚步,永不停歇。” 王红透露,下一步,桥头集镇计划将闲置民房改造利用,精心打造一座专门用于记录当地抗日历史的陈列馆,以此搭建起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精神桥梁,让珍贵的历史记忆永远鲜活,代代传承。




文图 | 合肥日报-合新闻记者 许露瑶 实习生 叶韦芳

出品 | 合报特稿融媒体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