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林徽因旧居开放,成为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马家大院历经百年风雨,化身为诗意剧场;敬德巷、铁皮巷等集聚众多特色咖啡馆,文艺范吸引游客前来……昆明的老巷、老厂房、老宅等在文旅融合浪潮中焕发生机。
近年来,昆明创新历史遗存活化利用,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不断丰富文旅业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旧居新生
成为可触摸的立体书
在盘龙区龙泉街道棕皮营村,一座青瓦白墙的院落静立80余载,这是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一生中唯一亲手设计并建造的居所。战乱中的短暂安宁,让这里成为《中国建筑史》的孕育之地。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因疏于管理,被掩盖在城中村的旧居四周杂草丛生,面临各种问题。
旧居需要一场“文艺复兴”——不是将故事锁进博物馆,而是让诗意栖居与市井烟火共融。2025年5月18日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梁思成、林徽因旧居在这一天正式开放,不再是静态的展览馆,而是成为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
璞玉书店梁思成、林徽因旧居运营负责人王毓璠介绍,此次开发保护并非简单的修旧如旧,而是以“时间褶皱”为理念,在历史的折痕处植入当代根系,让建筑成为一本可触摸的立体书。
“历史不再是教科书里的文字,而是一场可触可感的流动盛宴。” 王毓璠说,旧居的菜园按林徽因当年所绘布局种植茴香与薄荷,旁边增设咖啡吧,并与棕皮营村村民合作开发“邻里记忆计划”,邀请老人讲述那个时代的昆明故事,将故事的二维码藏在院落的瓦当背面。同时,开设“小小营造师”工作坊,教孩子用3D打印复刻旧居斗拱。今后,旧居将不定期举办学术沙龙、艺术活动。
如今,翠湖畔的朱德旧居仍保留着木家具与老照片,展示朱德在云南的岁月;云南大学东陆校区内的熊庆来故居,朱红色小楼静立,见证数学与诗的交融;卢汉公馆的法式八角建筑,仍以哥特式尖顶凝视厚重往事;聂耳故居修缮后成为展览馆,琴谱与旧物在玻璃柜中低语……这些都成为城市记忆的锚点。
老宅焕新
化身剧场和食肆
在昆明,老宅与旧厂房被赋予更多可能性。
位于文明街52号的东方书店,始建于1926年,曾是西南联大师生思想交锋的灯塔。2018年,书店在原址复建,青砖灰瓦、木质雕花窗棂如旧,木楼梯吱呀作响。楼梯侧墙悬挂着闻一多、林徽因等名人的照片,转角处陈列着绝版旧书。书店专设“西南联大”“滇史文献”书架,泛黄的地方志与先锋文学共处一室,文字在古老的空间里低吟浅唱。
此外,九丘书馆、大观书屋、橡皮书店等由老宅改造的书店,或藏于街巷深处,或隐于社区角落,不仅是书籍的容器,更是时光的守护者。
位于五华区钱王街4号的马家大院,历经百年风雨,成为昆明最具诗意的戏剧空间。这里没有镜框式舞台,观众坐在天井中央,演员从雕花木门后、回廊转角处,甚至观众身侧登场。原创本土话剧《昆明老宅》中,老昆明方言和茶马古道驼铃声在天井里回荡,观众可以沉浸式感受滇派文化魅力。方言脱口秀《大嘴款昆明》由昆明评书人岳立创作,将昆明的历史“揉成”段子,让枇杷树下听戏的人笑着抹泪。
经活化利用,老宅与旧厂房被改造成充满烟火气的创意市集与文艺餐厅。它们以食物为媒介,在斑驳砖墙与工业桁架间,编织出独特的味觉故事。
文明街上,承载了几代人味蕾记忆的破酥包、过桥米线、鲜花饼老店不再是简单的食肆。经过精心设计,斑驳砖墙成为背景,老式灶台成为装置艺术,手绘菜单是“时光图谱”……食客啜饮的不仅是汤羹,还是浓缩的昆明生活史。
此外,1924年的“福春恒商号”老宅、白族“三坊一照壁”院落,青砖黛瓦间藏着昆明金融史的记忆;M60创意园里,12米挑高老厂房的钢架结构与“巨幅书墙”构成超现实空间,书柜间藏着轻食吧台;C86山茶坊里,改造出来的“大电视”厂房穹顶下,聚集创意餐厅与市集。
老巷蝶变
创新文艺范十足
有些街巷天生就带着文艺基因,西山区的敬德巷与铁皮巷便是这样的存在。
铁皮巷因旧时洋铁匠聚居而得名,林徽因、汪曾祺曾在此驻足。而今,铁皮巷成为昆明极具书卷气的咖啡街区,咖啡馆、独立书店、手作小店沿街排开。
敬德巷与铁皮巷相邻,但更显静谧。当秋日梧桐落叶铺满青石板,梧桐树影下,红砖洋楼间,每一家咖啡馆都有自己的故事与温度。
作为“春城”,昆明拥有众多以植物景观闻名的地方。每年4月至5月,教场中路的200多棵蓝花楹盛开,形成梦幻的蓝紫色长廊;地台寺米轨两旁,茂密的三角梅花瀑倾泻而下,色彩艳丽如油画。
唐家花园、庾园、鲁园、邱园、柏园等私家花园曾是民国时期昆明名流的居所,如今部分融入大观公园,成为4A级景区的一部分。咖啡馆、民宿的露台和屋顶被精心打造成袖珍花园,三角梅盛开,多肉在旧陶罐里生长……抬头是蓝天,低头是绿意,城市在花影中温柔下来。
今年端午节假期,翠湖畔的中和巷里,一组艺术花墙造景成为新晋网红打卡点。艺术花墙以盛开的三角梅为背景,沿墙壁展示“簪花少女”和锦鲤图案。此类微型景观以“小创作、大景观”为理念,让市民和游客在行走间邂逅意外之美。
老工艺新传承
展现独特文化魅力
在昆明,匠人工作室集群不再是封闭的作坊。斑锡大师、乌铜走银传人、彝族绣娘……他们的工作台临街而设,成为“活态橱窗”。市民和游客可驻足观看指尖的舞蹈,聆听敲打金属、穿梭丝线的韵律。
滇工老景锔锔瓷技艺传习馆是锔艺代表性传承人景辉的工作室。景辉专注“以破修破”30年,很多人慕名前来学习技艺,或自带破碎器物体验锔瓷全过程,听景辉讲述每件物品背后的故事。
弥勒寺公园一隅,藏着一座流淌着金属与釉彩的艺术秘境——德源掐丝珐琅彩画非遗工坊里,金丝如笔,珐琅作墨,每一幅作品都在光影间诉说着云南的山川风物与民族传奇。
在昆明,这样的“文化基地”还有很多,它们承载着旧时光的痕迹,又注入新的艺术生命。市民和游客在老师带领下,亲手制作一枚简单的银饰、拓印一幅甲马、扎染一块方巾,沉浸式感受昆明独特的文化魅力。(昆明日报 记者李思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