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青年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2 07:10:00    

杨琳 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新闻回放

日前,有媒体就高校博物馆相关话题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64.32%受访者认为高校博物馆应该向社会大众开放,56.61%受访者认为高校博物馆在社会教育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37.33%受访者认为高校博物馆在社会教育中起到补充作用。

主持人语

当实验室的标本和数据凝聚成可触可感的文物藏品,当古籍中的理论与考据化身为生动鲜活的叙事长卷……高校博物馆正凭借独特资源禀赋重塑文化传播的实践范式。相较于公共博物馆,它们不仅是科学发现的承载器、学术知识的传播站,更是历史文化的体验地,具有不容忽视的社会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务价值。作为文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博物馆因何“出圈”,又该如何激活和放大价值?请听三位学子的见解。

推动高校博物馆为社会服务赋能

刘胜华

“读懂一座城,从博物馆开始”,那么,读懂一所高校呢?近年来,随着“博物馆游”成为文旅新风尚,高校博物馆也以“破圈”之势走进大众视野。伴随高校博物馆面向社会开放力度日益增大,如何激活和放大其社会价值,担负起连接学术与大众的对话桥梁,成为当下高校探索博物馆发展新模式的重要问题。

将特色优势学术资源有效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促进高校博物馆走出“象牙塔”,触达公众、激发社会活力的关键所在。相较于公共博物馆,高校博物馆禀赋“小而精”“专而深”之特性,承载着记录学术研究历程、普及科学知识、传承历史文化等多元功能。然而要打破传统的呈现模式,既需要勇气,也需要能力。在“破圈”的探索中,各高校应充分挖掘核心要素潜能,着眼于学术资源与文化创新展陈的深度融合,既与公共博物馆相互赋能,构建优势互补、功能互嵌的“文化大版图”,又要差异性定位,打造“一校一品牌、一馆一风格”的特色模式。

进一步讲,高校博物馆以其满满的前沿科技感走向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是进一步放大其社会价值的重要路径。我们关注到,目前各高校纷纷依托数字孪生、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术探索馆藏“宝物”的创新传播路径,不仅有效地活化文物资源,提升文物的可及性和感知度,进而也成为传统博物馆数智化转化的示范。

高校博物馆本质上是社会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唯有以青春之活力,以内涵之厚重,以数智之魅力,走向公众,才能真正推动高校博物馆从“学术后花园”迈向“公共赋能体”。

(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2023级博士研究生)

凸显特色 释放高校博物馆更大能量

陈力

高校博物馆是承载着文明记忆与学术厚度的文化空间,不仅是高校科研与教育的延伸,更肩负着连接学术与社会、促进知识共享与文化共生的时代使命。

高校博物馆有着深厚的学术资源,不同学校的展品也各具特色。当这些展品跨越校园,向社会公众开放时,便化身为公众亲近科学、触摸历史、欣赏艺术的重要窗口。它们不再是冰冷的陈列物,而是鲜活的社会教育素材。对于青少年而言,这里是激发探索欲望、点燃求知热情的启蒙之地;对于广大市民来说,这里则是促进终身学习、丰富精神世界的文化殿堂。

在实践中,高校博物馆如何更好地成为连接学术与社会大众的桥梁,将专业学术成果转化为大众可触达、可感知的文化体验,成为亟待破解的时代课题。高校博物馆需以自身特色为核心,在展陈、功能、交流等维度积极探索。在展陈设计上,应打破学科界限,以故事化叙事替代说教,将抽象学术知识转化为具象体验,拉近与大众距离。在功能拓展方面,尝试打造多元文化场域,建设社会教育实践基地,推出定制化课程与活动。此外,还要深化馆校合作,融入社区与地方发展,通过定制服务、政企合作等方式,推动学术成果服务社会,实现学术与大众的深度交融。

当科研的“高冷”转化为文化的“温度”,当典藏的“沉默”变为对话的“契机”,这些空间便不再仅是展品的陈列室,而是文明基因的生长点。它们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社会,让市民在触摸历史、参与讨论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知识共享的力量。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2023级博士生)

数字化助力高校博物馆走近大众

孙政洋

高校博物馆,承载着校园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珍藏,其依托地域特色与独特办学历史,形成了独一无二的馆藏体系,是高校的一张名片。人工智能时代,高校博物馆正从校园珍藏迈向社会课堂,成为公众触手可及的文化养分与教育资源。

区别于传统大规模客流量的博物馆,高校博物馆可能存在开放度较低的问题,部分博物馆只在周末、节假日限流开放,难以满足公众对高校文化与教育资源的需求和向往。这种情况下,人工智能可以充当破局者,实现从物理封闭到数字开放的体系重构,使高校先进的技术创新成果、承载校史记忆的科研仪器以及沉淀学科底蕴的珍稀标本,得以在云端展厅鲜活呈现。无论是手机端指尖滑动的文物细节查看,还是VR设备带来的沉浸式漫游,都能让高校博物馆突破实体场馆的时空局限,最大限度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和文化传播功能,让更多的人能够同时参与观看、体验,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学习热情和认知需要。

传统的展览形式受限于文物保护与标签的简单阐释,仍难以摆脱游客走马观花的到此一游。高校博物馆应该借助本身所拥有的学科优势,借助计算机、人工智能学科的先进研究成果对展览方式进行创新,以突破传统展陈的局限,让尘封的文物和高深的学术成果不再只是静物陈列,而是真正来到参观者身边。

此外,同一区域内的各高校还可以立足人工智能应用前沿,实现高校博物馆联动,将文物中的文化元素提炼转化为公众喜爱的文创产品,让古老智慧以时尚化、生活化的形态走近大众、服务大众。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2023级本科生)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12日 第02版